孔子最有名的三句話,卻被無數人誤讀--孔子雕塑
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,在當今社會深受人們的追捧,所以人們鑄造孔子雕塑,建造孔子廟,設立孔子大學等。這些都是人們對孔子思想的認可與信任。但是我們對孔子文化思想的理解并不透徹。其中《論語》中有許多名言,都在長期流傳中改變了它本來的意思,“越說越錯”,但是對于了解孔子原本的思想來說,還是要知道他們最初的含義。
在現在人們都會在孔子誕辰那天在孔子銅像前舉行祭孔儀式,這個儀式每年都會舉行。我們對孔子思想了解的不夠徹底,對孔子的一些名言產生了誤讀。比如“父母在,不遠游”誤讀:在一些公眾號中,每每談到“空巢老人”的話題,都要引用這句話“父母在,不遠游”,規勸子女們一定要在父母在的時候多多陪伴他們,不去遠方,不然“子欲養而親不待,樹欲靜而風不止。”徒留遺憾,后悔也來不及。正解:《論語》中完整的部分應該是,“父母在,不遠游,游必有方。”孔子并不反對遠游,而是說游必須有方。所謂有方,就是遠游必須有正當的理由,有明確的去向和目的地,以免父母牽掛。 這種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,這也是為人子者對父母的一種孝。只講“父母在,不遠游”不講“游必有方”,把孔子說成是遠游的反對者,是不客觀公正的。
“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”誤讀:這句話經常被用來罵一些刁蠻的女性,說他們和小人一樣。但其實這樣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。正解:這里的小人,不是指奸詐小人,而是體力勞動者;女子也不是指所有女人,而是指妻妾,難養是指難撫養、侍奉的意思。孔子是說女子和小人難侍奉、難相處,說的是一個關系問題。雖然孔子時就有尊卑之道,但是他也不會瞧不起女性,而是感嘆夫妻關系、主仆關系之間的微妙。現在的學校都會擺放孔子銅雕塑,一是為了紀念孔子,二是為了能更好的教育學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