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讀丨“德”在孔子思想中的不同面向--孔子銅像
在當代人們建造孔子廟,鑄造孔子銅像,成立孔子學堂和孔子大學都是尊敬和懷念孔子的體現。但是對于孔子思想我們又能知道多少呢?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孔子思想中的“德”。“德”作為一種道德勸化,面向不同的群體提出了不同的訴求:針對統治階層側重于以身作則、寬和待下,針對平民百姓則突出孝悌忠義、安分守己,而針對君子則偏重于理想人格的道德自覺。
“德”是孔子思想中一個重要概念,在面向不同的對象時,孔子言“德”具有不同的內容。統治階層、平民百姓與君子對于“德”的具體訴求各自有別。“德”對于統治階層的要求較之平民百姓或君子人格有所不同,更加側重于統治者的以身作則、寬和待下。德對于不同階級的人所代表的內容也不相同,這就是孔子教育思想有教無類的體現,所以人們在學校擺放鑄銅孔子雕塑,就是要好好運用和學習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方法。孔子一生為官的日子不長,更多的時候只是以“士”的身份對統治階層進行道德仁義的宣教,針對統治者提出“為政以德”的規勸正是這種“施于有政”的途徑之一。面向平民百姓的“德教”一方面有賴于統治者在自身具備“德”的基礎上對老百姓予以道德教育,另一方面儒者也可以直接對平民開展道德教化。孔子之“德”的第三個角度便是針對“君子”所提出的道德規約。面向君子的“德”根本上就是一種道德自覺,相對而言,面向為政者與百姓的“德”更多的是依靠他律。孔子本人為君子道德自律樹立了典范。
孔子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提出各自有別的道德訴求,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“有教無類” 同時又“因材施教”的表現。孔子期待著將社會上所有的人都納入“德”的規范體系中,倘能人人修德,個個為善,則“天下大同”的理想社會可期而至矣。中正銅雕是鑄造孔子雕塑的專業廠家,技術力量雄厚,設備先進,將竭誠滿足客戶的不同的層次需求,歡迎來圖來電訂購銅雕塑。